“1+1+1”模式|石景山区多措并举探索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相互带动的垃圾分类实践路径

为引导少年儿童关注垃圾分类,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,石景山区探索实施了“全域化、全员化、全程化”治理模式。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领域,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,及时总结推广“综合、实践、体验”三方面一体化教育路径,在垃圾分类知识宣讲、趣味问答、捡拾垃圾、桶站值守等方面入手,着力建立青少年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教育机制,形成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的“1+1+1”模式带动效应,引导广大少年儿童自觉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,积极主动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。

在“无围墙”教育中促提升

石景山区为探索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,在金顶街街道利用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或企业,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、社区活动广场、再生资源公司等,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的研学活动、亲子体验和公益实践等课程。通过理论指导和实操相结合,积极宣传和指导青少年正确分类投放,带动和促进更多社区居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文明行动,养成正确分类投放好习惯,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生活新时尚。

408eeefaf9ece84081b63bdb39abaf25

ce0bdcba75a6ad6f48419d51f416be78

在“体验式”学习中学分类

充分利用暑期时间在社区试点,倡导青少年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活,同时联合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开展为期一周的“分类达人”争霸赛,并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活动,组建2人4队的项目组执行活动计划并落实。在管理老师的协助下,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垃圾分类任务,包括知识宣讲、趣味问答、捡拾垃圾、桶站值守等活动,让青少年思考和寻找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,同时学习理论知识。

0808e018e939324d5154d0421e9d9b36

在“家庭式”氛围中共成长

在家庭中,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项任务,更是一种言传身教的责任。社区通过组织青少年和家人一起制作垃圾分类画册,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知识。还通过亲子桶前值守等方式,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。通过这些活动,不仅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,还可以培养家庭成员的垃圾分类的自觉性。

通过组织亲子活动,鼓励社区中的家庭参与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来,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培训和宣传活动,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的阶段性成果、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。同时,邀请家庭各成员分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,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工作中去。

未来,石景山区将联合辖区内的学校,将各学科教学和多样化的实践性活动,有机整合垃圾分类内容设计教育实践,将教育的空间从学校拓展到家庭再深入到社区。教学方法上,则强调体验式、探究式、创造性,主要采用项目式学习、研究性学习组织,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,形成了相对固定化,可重复实施的常态课程体系。通过这些跨学科融合的环保课程,帮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,养成环保习惯,让学生像蒲公英种子一样,飞向更多的社区,让更多的人履行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





最近更新

热点聚焦

赞助商广告